2020年1月11日,國內首部展現兩岸傳統手工藝人“同源對話”的微型紀錄片——《求同存藝》正式上線。
該紀錄片由“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團隊出品,世茂集團華北地區公司、上海樂榮廣告有限公司聯合贊助。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李小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冬偉、世茂華北地區公司京冀城市公司營銷負責人張濤、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文衛民等嘉賓出席了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舉行的紀錄片上線發布會。
國內首部表現兩岸手藝人同源的紀錄片
“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計劃由知名廣告人羅易成發起,專注于在民間挖掘、采訪和記錄傳統手藝。2018年,在實地拜訪了上百位手藝人之后,羅易成出版了暢銷書《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此次,羅易成和他的“一百零八匠”團隊,將視角從大陸拓展至寶島臺灣,歷時半年,選取陶瓷、傳統大漆、版畫、冷兵器鑄造及研磨、石雕、編織六種手藝,兩岸各對應一位手藝人,最終完成了十二支時長各5分鐘的系列微型紀錄片。
“很多傳統手藝在兩岸都是同源的。”《求同存藝》出品人羅易成表示,“我們在記錄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大漆、陶藝,還是石雕,兩岸手藝人在技藝技法上、師承溯源等等維度,都有相通和聯動的地方。”
在《求同存藝》紀錄片中可以看到,來自湖北武漢的楚式漆藝傳承人劉比建與來自臺灣的漆藝師王天胤,一個以漆藝做瑟,一個以漆藝做琴,琴與瑟隔空和鳴;陜西榆林的石雕傳承人高樹飛與臺灣石雕大師黃瀅權,高樹飛雕了一輩子的炕頭石獅是陜北民間千百年來孩子的守護神,而黃瀅權雕刻的貓頭鷹則是臺灣原住民中排灣族和邵族的守護神……
用傳統手藝增加兩岸的文化共鳴
首映發布會上,羅易成分享了他制作《求同存藝》的初衷。傳統手藝不僅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承載著很多個體的鄉愁,以及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這種共同記憶也具有喚起兩岸同胞共鳴的力量。通過對兩岸傳統手藝和手藝人的記錄和傳播,可以加強大陸與臺灣同胞之間的文化共鳴感。
山西布老虎傳承人高艷青曾和羅易成分享過這樣一段親身經歷:有一次她帶著自己做的布老虎去臺灣做展覽,一位臺灣觀眾買了一只布老虎送給自己的父親。她的父親是個山西老兵,去臺灣后一直沒有回來過,現在已經是個只能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沒有表情,也沒有情緒波動,但是當他看到孩子拿來的布老虎后,高興得直哭,眼淚都流下來了。
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多年輕力量
中國民間有許多傳統手工技藝,它們不僅是千百年來民間手工藝人的智慧,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因此保護傳統手工藝十分迫切。在《求同存藝》紀錄片發布會現場,“一百零八匠”計劃發起人羅易成也分享了他對傳統手工藝現狀的年度個人觀察報告。
羅易成主要分享了三個觀點。
一是傳統手藝必將走向小眾,這是個不可逆的趨勢。很多傳統手藝與時代密切相關,過去生產力相對落后,人們需要自己動手制作衣食住行中的物資所需,從而誕生了品類豐富的民間手工藝。但隨著社會發展,商品供應極大豐富,我們不能要求社會大眾對傳統手藝還像過去一樣依賴。所以保護傳統手工藝的前提,是要認識到和承認傳統手藝的小眾化。
二是品牌化是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最好方式。兩岸手藝人遇到同樣的一個難題是,傳統手藝的一脈香火能否傳承下去,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到傳承隊伍當中來?把傳統手藝人當成弱者去同情顯然不行。要讓傳統手藝變成一份體面的事業,讓手藝人的作品能轉化成可觀的經濟收入。這就需要手藝人轉化思維,把自己變成一個品牌。
三是對傳統手藝的關注,要避免“神化”手藝人。很多平臺和個人都在做傳統手藝方面的傳播工作,但有些為了傳播效果,刻意強化手藝制作過程的“表演性”,將部分手藝人變成了娛樂化的手藝人。這從長期來說會破壞手藝人群體的生存環境。絕大多數手藝人的真實工作狀態都是日復一日、枯燥的重復與積累,其制作過程并非人們想象的“高手在民間”。
羅易成介紹,在完成首批兩岸12位手藝人的記錄之后,“中國守藝人一百零八匠”項目還將繼續挖掘兩岸手藝人“匠心對話”的故事,等未來時機成熟,還會探訪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全球其它華人聚集的地方,以視頻、書籍、展覽、技藝交流的方式,為海內外手藝人搭建一個交流和對話的平臺。
此外,擁有15年廣告創意經驗的羅易成,還會以品牌塑造的方法和思維,幫助傳統手藝人創立和推廣個人品牌,尤其針對新生代年輕手藝人,為他們嫁接更多有價值的資源平臺,探索適合的商業變現模式,實現“一百零八匠”與手藝人的共同成長。
延伸資料:十二位手藝人老師簡介
1劉坤庭:長沙銅官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泥人劉”第三代傳人。
2田承泰:被譽為“臺灣柴燒第一人”,過去30年里已親手燒至第94窯,為了追求作品的層次豐富,喜歡把作品燒成后不斷回窯。
3?劉比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楚式漆藝傳承人,曾在湖北老河口從事民族樂器的工作,“曾侯乙墓”出土后被抽調到湖北省博物館,對琴瑟為代表的出土漆器進行搶救性的修復和復制。
4?王天胤:臺灣漆藝師、琴人,師從臺灣漆藝大師王清霜,學漆三年之后開始學習做琴、彈琴。
5?閆民:冷兵器研磨師,受祖父、父親影響,從小喜歡冷兵器,1980年代初辭去兵工廠的正式工作,開始專業從事冷兵器研磨至今。
6?郭常喜:臺灣鑄劍師,家里三代打鐵,爺爺、父親都以打農用具為主,經過幾十年的摸索與堅持,終于完成從農用具到刀劍等兵器鑄造的轉型。
7?任鶴林:開封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早期畢業于河南大學,進入年畫出版社之后開始不斷接觸刻印木版年畫的老字號和老藝人,開始對木版年畫產生興趣并癡迷至今。
8?林智信:臺灣版畫大師,曾用20年時間、刻壞1500把刻刀,三易其稿完成120余米長的巨幅版畫《迎媽祖》。
9?高樹飛:陜西石雕傳承人,17歲開始雕刻“炕頭石獅”至今,其雕刻的炕頭石獅是陜北民間千百年來孩子的守護神。
10?黃瀅權:臺灣石雕大師,雕刻題材以貓頭鷹為主,至今已創作2000多只貓頭鷹,貓頭鷹在臺灣原住民排灣族和邵族的傳統習俗里被認為是守護神。
11?張璟:寧夏麻編代表性傳承人。從小受姥姥、媽媽影響從事麻編,現在除了自己創作之外,投入很多精力在月牙湖等地通過麻編手藝扶貧。
12?盧靖枝:臺灣竹編大師。4歲開始隨媽媽、姐姐做竹編,至今已70年。近年來致力于向年輕一輩傳授竹編工藝,通過自己手藝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