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文人隱逸情懷的象征,深秋時節獨自開放,不與眾花為伴,不同群芳爭艷。它的不屈不撓、淡泊明志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追慕。從屈原和陶淵明開始歷代文人對于菊花的品格美化的傳揚百代不絕。在《離騷》中,屈原以“夕餐秋菊之落英”來象征自己孤芳高潔的品格,借菊花來比喻自己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賦予了菊花不趨世俗、孤傲避世的品格特征。
菊花入畫時間相較梅、蘭、竹而言稍晚,五代時才有人開始畫菊,例如黃荃、徐熙。而且,與菊相關的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相對較少。入宋后文人墨客皆喜畫之,但無專門的名家,宋人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菊,寫實性強。到了元朝之后,工筆畫菊花逐步被抒情寫意的水墨菊花所取代。著重表現的不再是菊花的形態,而是其淡泊野逸之氣。只有柯九思、蘇明遠少量跟菊相關的畫作留存了下來。明清之后,文人畫家幾乎都畫菊花。明代畫家徐渭擅長大寫意畫菊,他以奔放瀟灑的筆法和出神入化的干濕濃淡變化,把菊花的冷峻和野逸之氣表現出來。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但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性,升華為永恒無限之美。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于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四君子的孤高清傲、堅毅剛強、圣潔脫俗的性格,很值得我們賞析尋味。
畫菊首先要面向自然,觀察菊的形態,才能在運筆用墨時揮灑自如,表現出菊的神韻與氣結。更深層次的是,菊作為文人寫意的對象,是他們精神狀態、審美情感的重要象征,我們在練習時更要注意菊花的“神”。
張暉簡介
張暉,198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攻讀魯美碩士研究生,198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專攻大寫意花鳥畫,擅畫蘭、竹、猴、豬、鴨等。現為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陽文史館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美展并獲獎,連環畫《駝峰上的愛》獲七屆全國美展銀獎;數百幅作品及多篇學術文章發表于國家級專業書刊;《張暉作品集》、《中國近現代名家作品集·張暉》、《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張暉花鳥畫作品精選》等八部個人畫集及多部主編、參編教材先后出版;在法國巴黎、煙臺畫院、遼寧博物館、北京榮寶齋大廈、俄羅斯托姆斯克、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多次在全國范圍內招生舉辦張暉寫意花鳥畫高研班;數十幅作品被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外美術學院和美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
責任編輯:wx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