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6-04-01 至 2016-04-14
展覽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覽場館:橋舍畫廊
展覽作品:瀏覽作品 (7 幅)
展覽時間:2016-04-01 - 2016-04-14
開幕時間:2016-04-01 15:30
展覽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覽地點:橋舍畫廊
策 展 人:世賓
學術主持:吳震寰
主辦單位:北京798橋舍畫廊寰國文化集團 寰國當代藝術館
協辦單位:上海品伊國際藝術館 書畫印雜志
參展人員:劉國松 栗憲庭 陳慶慶 張羽 肖魯 孟祿丁 王華祥 蔡錦 張方白 林繼昌 吳
寰 史金淞 尹朝陽 許東生 馬軻
展覽備注:展覽總監:林繼昌
展覽主持:魏徵 鐘文萍
展覽介紹
溪山引:中國經驗的呈現與中國文化的表達
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談到關于未來世界秩序的構架時,認為以東西方文化區別來劃分和建構未來的世界格局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在西方的實體之外,其它文化并不能形成一個共同體。這種認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我們參與世界事務和我們自身的文化重建時,西方作為一個重要的參照系和學習對象卻是一百多年來無法規避和隱瞞的事實,并且在我們的思維慣性和話語習慣里,西方——特別在文化意義上,具有除我們自身之外代表世界的意思。雖然這是不準確的。然而,五百年來西方在文化、政治、軍事、經濟領域在全世界的敘事,以及未來構建世界新秩序西方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不談論西方并且把它作為重要的競爭對象。新時期以來的當代藝術無論在思想資源和藝術方法上更是受西方的影響,我們在西方的哲學和藝術創作上吸取了極大的養分,三十多年來,我們因此成就了一批杰出的當代藝術家。這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近百年來藝術探索的結果。
然而,必須意識到,三十多年來的藝術實踐,我們已經處在思想資源和現實(資源)的雙重遮蔽或者說匱乏中。一方面是作為思想資源的知識構成被不斷扭曲和異化,總體上看,我們自80年代后的知識結構是由官方意識形態主導的主流文化和第三次西學東漸的西方現代文化①、以及90年代之后的消費性大眾文化構成,但由于主流文化無法與西方文化融合,在強大的制度逼迫下,西方文化部分產生扭曲和變異,譬如理性的缺失和個人主義的弱化、矮化;由于文化的扭曲和弱化,又導致了另一方面——藝術所關照的現實無法向我們徹底敞開,譬如宏大的國家敘事或者異端的內心。在這種雙重遮蔽的歷史情景中,許多藝術家的創作便先天地缺乏與我們的時代對話的能力,無論面對我們的現實,還是我們的文化。令人沮喪的更嚴重狀況是看起來還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把當代最杰出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創造凝合起來,再一次形成我們民族的豐沛文化血脈;我們時代偉大的思想、精神、創造被一股強大的私欲力量分解、銷蝕。因此,我們不能習慣于現有的文化資源與一個被規劃設禁區的現實來盛裝我們的藝術想象和精神追求;這就要求當代的知識分子要敢于冒犯、突破,通過想象和創造,重建我們新的文化,揭示一種新的文化可能。
我們有過輝煌的唐宋文明,也經歷過隕落和羸弱的時期,今天我們重新意識到振興文化無論對民族還是個體的生命都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但是,我們現在還難以完整地描述這種文化形態。“在我們還沒有獲得自由的時候,每個人請認領自己的方向”,藝術家按自己內心的良知和藝術見地富有勇氣地面對他置身其中的世界,真誠地見證我們時代的生存,努力拓寬我們生存的邊界和語言的邊界。這就是在當下的歷史環境下,藝術家可以努力和創造的方向。
本次展覽正是從一個立體、多元的角度,集結了當下中國一群杰出的藝術家,從各自的藝術出發,呈現了藝術見證時代,開拓語言,創造文化的種種可能。他們是:劉國松、栗憲庭、陳慶慶、張羽、肖魯、孟祿丁、王華祥、蔡錦、張方白、林繼昌、吳震寰、史金淞、尹朝陽、許東生、馬軻。
雖然之前已對他們的創作有所涉獵,但當他們的作品聚集在一起時,我看到了一種區別于解構性策略的賤化、矮化、艷俗和消費性的努力,他們嚴肅地面對當下的中國社會問題并在藝術語言及文化的層面不斷進行開拓和建構的藝術創造。他們的集體亮相仿佛在提示在世界的當下藝術格局里,中國藝術家在尋求具有中國藝術主體意義的藝術工作的有效途徑。
中國經驗和中國文化的表述、表達是本次展覽藝術家建構中國藝術形象的兩個主要維度。對當下中國經驗的表述,是一個藝術家之所以是“當代的”的前提。廣義來講,它包括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對社會精神文化的反思,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從狹義的角度,它就是面對中國的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在藝術上的深切反應。如果古典藝術是展示人神的自由狀態,那么現代藝術就是展現人的不自由狀態;在現代,批判就是打開詩性的一扇窗。在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中,他們都面對了一種無法回避的存在,他們共同展現了當下的生存和藝術的深刻性。
藝術既要面對社會學層面的現實,也要在當代語言的開拓和文化建構方面保持自覺的追求。自古以來,中國在哲學層面就有著與西方不同的關注世界的方式;在未來建構全球秩序的想象中,西方與東方或者西方與非西方在哲學(哲思)思考和發展模式上肯定也是不同的;在共同交往原則——譬如民主、自由——的基礎上,互相尊重,共同創造一個平衡的新的文明社會。在這些藝術家身上,我們注意到他們的藝術也呈現了一種在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哲學思考。世界整體觀、藝術整體觀、場和氣的運用,傳統繪畫符號的運用,都使他們的藝術表達方式和語言形態有著區別于西方的東方特性。
本次展覽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續脈的努力。吳震寰提出用“溪山引”作為展覽標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引”是拉開的弓箭,它指向了某一個方向,并且準備射出;“溪山”原本是傳統國畫的主要題材,但在這里并不是要回到傳統文化中去,而是要在現代世界的藝術格局里喚起一種中國的意識,激活我們具有人類未來意義和主體意識的文化、精神。
注釋:①有論者認為80年代的知識結構由三方面構成:官方開明思想理論,理論家代表周楊等人;繼承傳統文化并具有開創性理論,代表人物李澤厚等人;大量引進西方現代文化,主要代表人物金光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