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6-02-20 至 2017-03-15
展覽城市:四川 - 成都
展覽場館:成都紅美術館
展覽作品:瀏覽作品 (11 幅)
展覽時間:2016-02-20 - 2016-03-15
開幕時間:2016-02-20 15:30
展覽城市:四川 - 成都
展覽地點:成都紅美術館
參展人員:陳克 陳文令 鄧筱 韓子健 胡又笨 黃玉龍 焦興濤 劉永剛 劉展 李勇政 徐雅惠 唐勇 譚勛 王中 鄭路
展覽介紹
文/何桂彥
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與傳承,雕塑藝術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不同歷史時期與藝術史情景中,其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變化。譬如就藝術形式與審美趣味而言,在古典向現代過渡的階段,曾出現過作為形式的雕塑、作為語言的雕塑、作為技巧的雕塑、作為風格的雕塑。從現代到后現代階段,也曾出現過作為結構的雕塑、作為劇場的雕塑、作為地點的雕塑。進入當代以后,雕塑藝術不但打破了傳統雕塑所界定的藝術本體領域,拓展了自身的邊界,尤其是創作觀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追求作為身體的雕塑、作為時間的雕塑、作為社會雕塑的雕塑。然而,作為一個新的范疇——公共雕塑,雖然說它曾脫胎于雕塑,但在當代文化的語境中,在審美與文化訴求方面,均呈現出自身的特點,例如注重“公共性”、強調“劇場”感,追求“場域”化。
實際上,在雕塑自身的發展譜系中,1980年代中期,中國曾掀起一波城市雕塑的浪潮。在那個階段,最為流行的是紀念性雕塑、裝飾雕塑。1992至1994年間,雕塑領域才開始融入當代文化語境,更準確的說法,才有了真正的中國當代雕塑。1990年代末期,伴隨著當代雕塑的發展,公共雕塑逐漸成為一個新的領域,在主題、形式、觀念等方面也與1980年代的城市雕塑拉開了距離。2006年以來,公共雕塑進入一個高速的發展時期。一方面是經濟的騰飛、城市文化的發展,以及民眾日益增加的對公共藝術的訴求,公共雕塑得到了政府與非盈利性藝術機構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今天中國雕塑界的創作與學術環境已在不斷的改變,雕塑藝術同樣成為了一種知識性的生產,其背后的創作邏輯、審美范式、闡釋語境也在快速轉變。
“入境”——成都東湖公園首屆公共雕塑邀請展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成都市錦江區區委、區府的大力支持,經過成都市錦江區東湖文化產業聯盟、錦江區當代藝術協會精心的籌備與策劃,才使得這次展覽能圓滿舉辦。東湖公園是成都市內最大的湖泊公園,公園內林木挺拔、植被茂密,環境幽雅、空氣清新。公園內擁有5大景區,西鄰府河、南鄰沙河,有獨特的“湖天共一色”的奇妙景觀。加之地理位置優越,位于成都市中心,每天會迎來大量的游客。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觀,東湖公園也是成都市內富有藝術與人文氣息的去處,這里有成都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域上和美藝術館、紅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營造了濃郁的藝術氛圍。
考慮到東湖公園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氛圍,就展覽的主題而言,“入境”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注重物理意義上的環境;另一個是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所要追求的境界。就此次公共雕塑展,我們賦予了良好的期望:
1、邀請中國當代雕塑領域中青代的代表性藝術家參加,希望其作品用天然的、日常的,甚至“低廉”的材料,創作能真正融入東湖公園環境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期望出現作為地點的雕塑、作為場域的雕塑。
2、探索雕塑——向公共雕塑轉變過程中在藝術觀念、藝術形態等方面呈現出的新的可能性。因此,它們可以是景觀化的雕塑,借鑒了建筑元素的雕塑,也可以是一種與時間、創作過程密切相關的,具有雕塑化視覺特征的裝置。在形態上,它們不必限囿于既有雕塑的語匯與表現方式,相反,可以直接打破雕塑與裝置的邊界,甚至是完全觀念化的作品。
3、最大程度地呈現作品的“公共性”,即希望作品能與公眾有一個更好的溝通,在帶給公眾審美享受時,也能使其參與到作品中,即將公眾的參與作為作品意義生效的一部分。